导语:
2023年,兰州市科协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打造科普工作品牌,在兰州日报开辟“科普来了”专栏,传播科普知识,并面向全市基层科协组织、金城首席科普专家及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普基地、各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广泛征集科普原创作品,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创作与传播工作中来,为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做出积极贡献。从今天起,市科协信息平台将对兰州日报“科普来了”专栏所刊发的部分原创作品进行展示。
现代人因饮食、生活习惯、社会压力、环境等等,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使肿瘤不可控制地发生下去。为了遏制外因,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及普及,从而诞生了肿瘤的预防医学。但随着医学诊断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却发现大部分肿瘤发生率呈增高趋势,还有部分肿瘤呈年轻化趋势。面对这一难题,来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蔺莉为广大读者答疑解惑。
经常有初发肿瘤的患者和家属问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蔺莉用电脑出厂的比喻方式进行解释:程序是被提前设置好的,功能什么时候展示、电脑什么时候报废已经被写入程序,这和生物出生前的基因编程一样,成长、生活、生病、死亡都是程序化的,所以肿瘤也许是出生前就已经编辑在程序里了,我们专业术语称之为内因,或称基因突变;而外因的作用是按时、提前还是延后去激活这套基因的表达,使肿瘤发生。
很多患者常常把肿瘤与死亡画了等号,当知道得癌的那一刻,患者本身,殃及家人都被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缠绕其身。“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剖析来看,最终发现肿瘤细胞实则是我们人体内本身存在的部分。有科学家提出把肿瘤看成是体内新产生的一种脏器,这个提议已经超前地把对肿瘤的认可和接纳提上日程。我们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更应该尝试普及肿瘤共存的知识,这也会降低肿瘤过度治疗所带来的危害。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分子生物学像一个微观宇宙一样,对于生命的解释,就藏在那个叫细胞核的‘匣子里’,里面有 23 对染色体,包含了所有 DNA 序列,其中被发现的基因有十余万个,相似结构或功能的基因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基因家族,协同其他相关基因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是由这些‘基因工程队’完成的工作体现,所以,肿瘤也不例外。”
当然,肿瘤科医生更要避免过度治疗的危害。“新型的治疗模式已经使大部分肿瘤患者能够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我常常与我的患者聊天时这样去形容他们的肿瘤:每个肿瘤细胞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聪明的瘤子知道宿主活着我也活着,所以它长得慢,但它只吃不干活,长此以往,入不敷出,人的身体就会被其所牵连走下坡路直至提前死亡,此过程较长,若能给予适量的干预治疗,无法完全消灭它,但可最大程度地延长生存期;还有些很蠢的瘤子就知道侵袭,它会四处转移,破坏各个脏器及系统,短时间内即可摧毁它赖以生存的宿主,搞得鱼死网破,我们就应该加强外界干预,加大治疗力度,往往这种侵袭性高的肿瘤在初期是不堪一击的,前期治疗会经常打胜仗,但越往后治疗就会越无力,最终复发转移。”
所以,免疫及靶向治疗已经渗透各种难治的肿瘤中,相对肿瘤的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及以姑息治疗为目的的综合治疗,免疫及靶向治疗已经成了部分难治复发肿瘤的主力军,甚至位居一线治疗,而且效果显著,且未来可期。蔺莉表示:“我们已经开始逐渐把施以治疗的恶性肿瘤向慢性病靠拢,其特征表现为‘带瘤长期生存’”。
目前,多种治疗模式地应用其实已经悄悄的把肿瘤转化成慢性病,长期药物干预维持带瘤生存的状况。在这种治疗背景下,作为医生更需要向患者普及:当今的肿瘤不再与死亡画等号,而是与慢性病的特征越来越接近。
蔺莉认为:“我们认同肿瘤在身体中的存在,从而放下惧怕,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生活轨迹,毕竟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以前正常的生活。我相信肿瘤还是能被战胜的,正视它的存在,通过干预控制它的增殖速度,保持豁达的心态,维系自我的免疫功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恢复曾经精彩的生活并更加热爱它。”(作者: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蔺莉)